“你们好,欢迎大家光临!”村民黄国中崭新的农家别墅就在坪林村村部。不锈钢门窗、雪白的墙壁上贴着喜庆的对联。见到记者,黄国中热情地迎了出来。“感谢党,感谢政府,现在生活真的很好。在各级扶贫资金的支持下,我才建了这座三层总面积120平方米的房子。”
今年46岁的黄国中,曾是村里挂了牌的贫困户。家里上有老,下有小,就靠他一人打零工维持生计。“好在全家四人享受低保,每月每人330元,才勉强过活”,黄国中回忆道,“后来,跟着村里种青梅,规模逐渐扩大,现在有400多株,一年可收入2万元左右,生活才渐渐好起来。”除此之外,农闲时,黄国中还被村里雇为保洁员,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。而通过政府补贴的危房改造项目,黄国中一家终于住上了新房。
2017年,随着黄国中等7户挂牌贫困户脱贫,坪林村实现全村脱贫的目标。
“2015年-2018年,三年来争取各类资金补助共600万元,通过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,扶持青梅产业,为村民创造就业岗位等,改变了村庄面貌,让村民逐步脱贫。”红星乡党政办主任、坪林村第一书记吴剑雄介绍,如今全村125户半数以上都住进了小洋楼,还有60多户购置了小汽车。
干群齐心修路“升级”脱贫攻坚功不唐捐
要致富,先修路。 数十年来农村发展的这一“真经”同样适用于坪林村:伴随着三次修路“升级”,坪林村村民经历了从“解决温饱”到致富再到奔小康三部曲。
1989年以前,坪林村没有公路,只有一条狭小的土路通向外界,用村民的话说,几乎是“与世隔绝”。“当时农产品很难卖出去,即便卖出去,价格也较别处贱。农作物的肥料、建筑等物资进不来,村民们的收成不好,填不饱肚子,居住环境很差。上百号人‘挤’在祖先留下的、破败的土楼里,多数村民从未出过远门,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。”村主任黄建阳回忆改革开放初期的情景说,“那时的日子过得太苦了。”
穷则思变。1989年,村里决定修路。“当时组织全村的劳力,男男女女共280多人,合力挖出一条砂石公路。”当年,19岁的黄建阳也参与了修路。从无到有,坪林村第一条通往外界、全长2800米的公路诞生了。
随后,这个村开始发生变化。“村民走出去,引进好的青梅品种及李子等农作物回来种植,并不断扩大规模。同时,也开始有人在农闲时外出打工。”黄建阳说,有了这条“路”,村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,温饱问题基本解决。
2001年,坪林村两委班子意识到,这条砂石公路已不能满足村里的交通需求。将砂石公路改造为水泥路的决策应运而生,摆上日程。“当时由于山区路基不好,水泥路只铺到山下的石楼村,没法上到坪林村。村里就决定,用村财再加上村民集资,并发动各家劳力动手来铺设路基,3米半宽的水泥路总算修起来了。”那一年,黄建阳和家人同样动手参与修路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fjday.cn/travel/2019/0815/1598.html